贵阳市加快推动民族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从2012年开始,贵阳市政府每年投入资金45亿元(不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基一番”(即100万亩生态蔬菜基地、100万亩生态经济作物基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基地、生态畜牧业翻番工程)工程建设,强力推动包括民族乡村在内的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名、优、新、特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一批蔬菜之乡、药材之乡以及禽畜养殖基地逐步形成,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建成了全区最大的“三元”杂交仔猪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刺梨基地;贵州省裕华食品有限公司在清镇市王庄民族乡建成了“弯仔”泡菜厂,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种植大蒜、萝卜、洋姜、生姜、莲花白5000余亩;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林、草、畜、气、水、路”六位一体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户均增收6000余元,辐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同时,该市各民族乡村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积极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自然观光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游,探索出集观光农业和农事体验为一体,民族旅游和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乌当区的香纸沟、情人谷、诗画渡寨、福韵王岗,开阳县的南江大峡谷、青龙河十里画廊,花溪区的青岩古镇、高坡乡的云顶草原等,成为闻名省内外的乡村旅游景点。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进一步支持和帮助民族乡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等新兴产业,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民族乡村电子商务、贵阳八大民族风情旅游区建设等,发挥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优势,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上,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云等新兴产业业态,实现产业互补,优势叠加,引领民族乡村农业农村专线升级、提高品质,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