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天是: 天气: 本站搜索
动态调控,让人才培养对接产业之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二)
日期:2016-05-16  来源:  作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能源领域处于相对低谷,不少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纷纷转学信息技术等专业。可到了本世纪初,能源行业走势强劲,能源人才供不应求。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极度告缺。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能源资源已列入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目录。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人才。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人才开发,特别是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常常滞后于产业的需求,而这种不相适应的局面亟待一种机制去改善。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如何让人才成长与产业之需“对”上“口”?人才开发应该从哪些领域着力?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成为《人才规划纲要》必须直面的问题。

  “《人才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就迫切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结构的动态调控机制。”参与规划纲要编制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这种机制要求我们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张力说,“动态调控”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学校外部动态的调整,教育体系的强大不是把学校个体做大做强,而是学校与外部企业的强强联合,如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教学、学科设置中,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让行业企业代表有机会表达用人单位的意愿,使学校成为开放灵活的平台。

  《人才规划纲要》在“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中提出,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我们的教学必须紧跟世界前沿,与时俱进。”张力告诉记者,这种做法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普遍。一些欧盟国家就有校企合作的很好经验,如高校学科和课程设置呈T形结构,既有专业定向,又向相关领域扩散;将企业家、高层科技人员纳入客座教师队伍;高校周边建立孵化器、技术转让中心,让教师在教学时就关注技术研发成果转让;实现跨校、跨企业、跨国的资源流动等。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强调教育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也深有同感。他认为,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产学合作,实行坚持开门办学,建立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倾听和反映产业的需求,聘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功底的产业工程师任教。通过产学合作的机制,实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帮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

  在张力看来,动态调控机制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高等学校的内部调整。“学生从‘进口’到‘接受教育过程’再到‘出口’,这样的培养环节需要改善,如‘进口’时,如何真正选优;‘进口’之后增加筛选淘汰机制,‘出口’时如何让就业与劳动力需求‘对口’等。”

  “目前,我国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而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学校与社会和产业部门脱离等问题。”杨东平说。

  一份来自麦可思公司对我国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调查显示,全国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平均比例为71%,哲学、法学仅为32%、47%。大学毕业生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都亟待提高。

  张力把高校比喻成一个工作母机。“人进入母机之后,经过什么方式选优,以何种方式进行培养,出去后还要更新知识能力,这不是一次性的职前学校教育完成的,而是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贯穿一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是每个人终身持续的动态调控过程。”

  杨东平也认为,开展非学历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改变目前高校成人和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情况,通过有效的继续教育满足大学后人员知识更新、职业流动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构建终身学习的新体制。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还不是人才。”全程参与《人才规划纲要》编制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认为应该完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的体系,关键在于强化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规划还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明确提出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此外,形成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控机制,更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有的放矢地筛选重点领域进行人才开发。

  目前,我国人才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重点领域创新的需要,突出表现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到全球总量的1%,仅为美国的1/20;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根据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的需求,《人才规划纲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作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了专门规划。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7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门类和数量发展目标,并在其中的11个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打造我国人才竞争优势。

  为此,规划还提出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加强人才培养部门与实际应用部门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能力素质要求等方面加强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人才开发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友情链接
   
达旗文明办
版权所有:中共达拉特旗组织部 |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477-5212343 | 建议使用:1024*786分辨率 | 蒙ICP备130028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