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依托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法治环境、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开放度,努力形成与港澳相通、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政策先行先试,提升国际人才竞争优势
广东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作为人才工作的突破口,努力以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打造国际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广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例如,率先把人力资源成本占政府资助科技经费支出比例提高到30%;明确规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比例不低于30%;成立由国有科技金融资本发起的广东天使创业投资联盟,设立“粤穗天使基金”,帮助解决科技创业人才缺乏启动资金和金融支持的问题。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广东打破体制壁垒,取消了各种限制人才流动的规定,建立了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随报随批并及时办结调动手续,享受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妥善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和住房问题,高层次人才子女参加高考可不受户口年限限制;实行政府投保高级专家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在专业资格认证和岗位聘用方面,引进海外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因不同制度而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待遇。
大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为依托,广东积极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学习借鉴港澳及国际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为广东全省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路、创造经验。率先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新型海关监管通关模式;区域内工作的港澳居民和人才个税按港澳的税负差给予全额补贴,纳税人取得的上述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率先出台《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为人才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创新引才模式,吸引集聚国际高端人才
广东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作为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重要抓手。“珠江人才计划”以引进国际高端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目标,着力创新引才政策和机制——
率先开展“整团队成建制”模式。广东引进团队要求核心成员不少于5人且稳定合作3年以上,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省财政最高可给予居国际一流水平的团队8000万至l亿元的资助。
注重产业化导向。紧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先引进拥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人才、优先引进加快转型升级急需的人才、优先引进业内专家普遍认可的人才、优先引进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开辟特殊人才“绿色通道”。广东大胆打破职称、资历框框,为特殊优秀人才开辟评审“绿色通道”,不拘一格引进人才。2009年,通过举行封闭式专门评审会,引进了由5个没有高级职称的年轻人组成、研究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光启团队”。
探索“靶向引才”模式。广东制定人才开发路线图,面向全球搜索靶标,精确制导,依托企业等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紧缺拔尖人才。在“珠江人才计划”的带动下,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百人计划”、“孔雀计划”、“天鹅计划”、“招商引资暨招才引智”等活动,全省共引进3万多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诺贝尔奖评委、1名欧盟最高科学奖“笛卡尔奖”获得者、30名欧美发达国家院士,每年来粤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5万人次。
搭建高端平台,深化国际人才交流合作
广东利用地缘优势和开放优势,搭建各种平台载体,拓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汇聚全球人才和智慧资源——
搭建国际人才协同创新平台。广东广泛与发达国家、港澳地区和国际一流科研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建设国际化的人才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平台,直接推动高端人才到广东开展联合研发。广东与新加坡合作在广州共建“中新知识城”;与德国合作在佛山共建“中德工业服务区”、在揭阳共建“中德金属生态城”,与世界知名智力密集型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与以色列合作在汕头共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分别在深圳、珠海设立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南沙设立霍英东研究院。
搭建国际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广东通过搭建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国家级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每年从海外吸引了大批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
搭建国际人才智慧集聚平台。近年来,广东举办了8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累计聘请48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及世界著名科研机构的高层领导人共130多人为省长“洋顾问”,以世界目光谋划广东经济发展。每年举办“百名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吸引了多个国家数百名高层次人才深入高新区、产业园区、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实现科技项目与产业载体无缝对接。
未来,广东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