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市县的人才工作如何找准着力点?人才强县的突破口何在?福建省引导各市县在服务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上做文章,为人才工作找到了活力之源。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人才强县工作,2012年9月,省委组织部着手部署人才强县试点工作,2013年10月召开全省人才强县推进会,2014年9月又召开人才强县试点工作座谈会,一步步将人才强县引向深入。
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国豪要求,要按照“一个县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主导产业一支高端人才队伍”的整体思路,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工作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工作,以产业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
各试点县在实践中,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和主体功能区布局,确定若干个重点产业作为人才聚集的重点,细化重点产业人才聚集政策措施,形成具有明显产业竞争优势的高端人才聚集基地,使县域人才工作风生水起。
瞄准特色产业确定人才工作思路
石材、机械装备、水暖厨卫是南安市重点培育的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南安市成为人才强县试点县后,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为主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确立了“335”人才工作思路,服务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
所谓“335”,就是“坚持三个一”,即制定一个人才工作目标、建立完善一套人才政策体系、建强一支人才工作队伍;“突出三个重点”,即抓好特色产业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队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五大平台”,即人才引进集聚平台、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人才服务管理平台、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生活保障平台,为人才引、育、留、用“量身定制”各类平台保障。
南安市提出,要用2至3年时间,培育10个产业人才高地,建成福建省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围绕促进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南安制定了专项产业人才政策和重点企业人才专项扶持计划,引导人才向三大主导产业集聚。
作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产业基地及福建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南安市拥有装备制造业企业近千家。为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南安对装备制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给予重点扶持,每年从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划拨300多万元经费专项支持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实施装备制造业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力争用3年时间培养出10名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长汀,闽西的一个老区县份。论人才环境,这里无法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但长汀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被誉为“中国南方稀土产业基地”。在人才强县试点中,长汀走了一条“围绕特色抓人才”之路。
为了更好地开发稀土资源,长汀县成立了稀土产业龙头企业——福建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县有关部门把服务重点企业作为人才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帮助金龙公司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多方努力下,金龙公司引进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90名,其中博士2名、研究生41名,成为长汀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企业。
长汀县制定出台了《“才韵汀州”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围绕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3+2”主导产业发展和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大力开发现有人才资源,培育产业急需人才,提出从2013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县建成3个以上的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在“3+2”产业中培育5个以上企业人才高地。
为有效缓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汀发挥国家级职业中专学校——长汀职专的办学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鼓励长汀职专与金龙稀土公司合作,率先在全省开办稀土冶炼与深加工专业,实行“学习—培训—定岗实习—就业”一条龙模式,现已招收3届学生共175人,其中2届毕业生113人已全部到该公司就业,大部分担任班组长,成为公司的骨干和重点培养对象。
服务特色产业抓人才工作创新
古田是闽东宁德所辖的一个山区县。这里的食用菌产业非常发达,银耳、香菇、竹荪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古田已成为全国开发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菌类产量最高、科技实力最强的食用菌生产大县,有“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美誉。
围绕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古田县大力创新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引才模式,推进食用菌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古田以柔性引才的方式,组建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引进中国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12名专家制定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目前两项国家标准和四项省地方标准已获批实施,还有三项国家标准已立项,两项省地方标准已上报申请立项。成立“县政府食用菌产业发展顾问团”,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高益槐等5名专家。委托省机械化研究院攻关产业技术,开展全自动银耳菌包生产线、银耳初加工前处理晾菇层架等课题研究,完成“全自动层式晾菇架及前处理加工操作台”设备设计,进入样机生产和试验推广阶段。
创新科研模式,推进校地合作。古田县与福建农林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成集“七中心一基地”为一体的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在人才培养输送、课题研究等多个领域开展长期合作。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开辉教授等6位专家教授已进驻菌业研究院,开展20个食用菌课题研究。与福建农林大学林占教授合作,建立“巨菌草种植示范基地”,已在黄田镇三保村、城东街道罗坑村等7个村种植了第一批20多亩巨菌草苗木。
创新人才培训,促进本土人才素质“就地提升”。古田建立了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推广站、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等技术推广组织,培养技术推广人才,实现各村居均有重点技术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建立食用菌民营科研院所28家、菌种场106家,积极开展制种人才培训,培养有资质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员、检验员近300人,并推荐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阮毅、日新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钟冬季参加2013年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遴选。
人才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古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已初现端倪,传统菇棚改造、设施栽培、科技成果转化、精深加工、名牌产品培植、质量标准监管、营销流通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提升,初步掌握了基础研究、标准制定、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环节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主导权、话语权。
“基层市县引才聚才难以全面开花,必须找准着力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服务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福建省委人才办同志表示,“服务重点产业,使人才强县的推进找到了重要抓手,县域人才工作有了活力之源。”
(刊于《中国人才》杂志2015年第6期)